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页 > 南华时刊 > 2022年第10月刊

狮城赤子的海南情怀

日期: 2022-11-09 09:35:54  来源: 《南华时刊》  

文/海天


编者按: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海南人。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唯一一个以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海南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历经百年沧桑,海南人发扬拼搏精神,正以激昂的壮志,挥洒着生命的活力,在异国他乡演绎着人生的精彩。由海南省侨办主办、《南华时刊》采编的专栏《中国心·海南情——琼属华侨系列报道》,本期推出《狮城赤子的海南情怀》,向广大读者讲述新加坡侨胞的赤子之心、桑梓之情——


202210 38.jpg

新加坡海南街  符剑 摄


  新加坡,是一座活力四射的花园城市。

  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是重要的国际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它将自然之美与现代化都市完美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它是全球营商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曾经连续在“世界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榜首……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移民国家。在568.6万人口中,74%的人口是华人。这些华人的前辈大多来自中国的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在这里,人们可以用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英文等多种语言交流,并且在饮食习俗上,华人也能够找到熟悉的感觉和家乡味道。

  作为一个“外来群体”,华人为新加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期踏上这片土地的先辈们,在继承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美德的同时,也传承了忠孝礼义廉的儒家思想。经过100多年的奋斗,这个由四分之三华人组成的国家,在一片弹丸之地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也有海南人的功劳。


DSC_0584 (2).jpg

王家大院外景


  新加坡有20多万海南人,他们大多来自海南东北部的海口琼山和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及中部的定安、屯昌等市县,其中又以文昌、琼海居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他们让海南与新加坡有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和血脉联系。他们用人生的精彩,书写着海外赤子的海南情怀。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新加坡海南人的传承和弘扬。

  随着海南人在新加坡经济状况的改善,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知道,要想出人头地,彻底摆脱贫穷落后,只有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用教育、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1857年,新加坡琼州会馆(1993年更名为海南会馆)成立后,卓有远见的会领导就对华文教育投入了相当的力量。会馆先后创办“育英”“培群”“英汉”“学蒙”等7所学校。育英小学是会馆创办的第一所学校,于1910年创立,1956年增设初中班和高中班,从此成为一所完整的华文中等学校,造就了大批英才。培群小学创办于1933年,一度在校学生达到2800多人,成为新加坡6所种子学校之一。大放光芒的教育事业,让新加坡海南人子女中的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1884年,24岁的琼海人王绍经在海上漂泊10多天后,他所乘坐的小船终于抵达了新加坡,从此开始了“一根扁担起家”的创业历程。刚到新加坡时,年轻力壮的王绍经凭借不怕吃苦的精神,靠挑运包裹槟榔的萎叶为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新加坡的山山水水。几年后,用挑萎叶、卖菠萝积攒的200元钱,他与别人合伙做起了布伞生意……在历经各种坎坷后,王绍经先后创办了一系列产业,事业如日中天。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传着“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的美誉。

  王绍经十分重视教育,他发起创办了育英中学,并解囊捐资,在育英中学修建了“王绍经礼堂”,他的两位儿子也在该校捐资兴建“王先树楼”和“王先楠楼”。在他的影响下,家族成员大兴学习之风,受过高等教育的就有60余人。

  虽然身居海外,但王绍经的思乡之心却从未淡过,他和儿子王先树在家乡兴办了许多公益事业,比如捐建“王绍经图书馆”,修建“绍经水泥桥”等。直到现在,水泥桥还发挥着功能。如今,在琼海市嘉积镇温泉石角边沟村,那座独具特色、气派不凡的王家百年老宅,正向每一位来客讲解着王绍经情系故乡的桑梓之情。

  

  在新加坡尊师重教的海南人中,赵玉山也是一位值得我们颂扬和学习的侨领。

  1941年,出生于文昌南阳柳山村的赵玉山赴新加坡发展,开设了新华旅店。他的事业很快就有了起色,还恢复了琼南客栈行,成立了赵玉山父子有限公司,逐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捐资办学,教书育人,是赵玉山几十年来情有独钟、矢志不渝的事业。1933年创建的培群学校,赵玉山更是呕心沥血,倾尽了全力。他发动乡亲募捐筹款,向政府申请拨地建新校舍,整日四处奔忙。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培群学校已成为一所德、智、体、群、美五育俱全的一流特选学校。赵玉山先生连任学校董事长长达45年。到了95岁高龄,仍退而不休,又当选为永久执行顾问。


202210 47.jpg

由文昌市政府与赵氏家族共同出资建造的文昌华侨中学赵玉山行政楼,大大改善了该校的办学办公条件


  急公好义的赵玉山不仅情系培群,还关心和支持新加坡海南乡亲兴办的各类学校。他先后担任育英中学董事30余年,国立实利基学校咨询委员会主席15年,振群、醒华、南华等学校董事多年。

  赵玉山对故乡海南和文昌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抗日战争结束时,他就将个人储蓄倾囊寄回家乡办学校。1983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回乡了解教育情况,先后向海南侨中、海南大学、文昌中学、文昌侨中、南阳中学、头苑小学、清澜中学、迈号中学、名门小学、玉山学校、觉群小学等多所学校捐款计近200万元。他发动海外乡亲捐款7万元兴建南阳烈士纪念碑,用以教育家乡子孙后代。他还捐款给文昌宋庆龄基金会,捐款兴建南阳医院,捐资兴建家乡公路。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赵玉山先生捐助公益事业的资金共约500万元。

  赵玉山关心支持家乡兴办教育的高尚精神和杰出贡献,赢得了故乡人民的高度赞誉,海南省政府先后授予他“爱琼赤子”“赤子楷模”的光荣称号。

  在新加坡这个国际大都市里,靠着勤劳善良和精诚团结,海南人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商业、金融、文化等诸多领域,创造出奇迹。他们中间有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前部长马宝山,新加坡教育部前部长兼南洋大学校长李昭铭,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前政务部长符喜泉,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黄循财、新加坡国会议长陈川仁等一批政界精英,有白手起家的王绍经,将海南鸡发扬光大的莫履瑞,“船务地产大王”符锝运,“玻璃大王”陈家和,“咖啡大王”史立谐等商界翘楚,还有新加坡《联合早报》原总编辑黎德源,新加坡《海峡时报》原总编辑林廷龙,南洋理工学院第一任院长詹道存,新加坡艺术协会会长何和应,画家丁晓霞、林秀香、黎才专、符致珊及作家卢涛、力匡、莫河等一大批教育界、文艺界名流……他们对当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有不少人获得新加坡总统颁发的行政奖章、公共服务勋章等奖章。

  现在,新加坡的琼籍青年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人才辈出。他们大多任公务员、工程师、经济师、律师、医生、会计师、大学教授等职业,他们继承父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继续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添光增彩。

  

  多年来,新加坡海南会馆等一批海南社团,不遗余力地为海南人谋求发展,已成为新加坡的海南乡亲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属。他们发扬海南传统文化,凝集乡情,回报桑梓,做了大量加强新加坡与海南交流联系、造福故乡的好事实事,赢得了故乡政府和群众的赞誉。

  琼州会馆诞生后,设天后宫,供奉天后圣母、水屋圣娘和照列一百零八兄弟公诸神灵,以祈祷乡亲往返新加坡海上航行安全,祈求保佑海南岛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斗转星移,海南文化在新加坡得到几代乡亲的传承,也得到海南会馆前会长、琼州天后宫主席、琼州乐善居主席符永平的发扬。符永平祖籍海南文昌市宝芳柳絮村,是第二代华人。20世纪50年代,他出生在新加坡海南人聚集的小坡区,步入社会后独创国际信贷公司,兼营咖啡饮食业。除苦心经营自己的事业外,符永平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多年来,符永平一直关注海外海南乡亲的生存与发展,积极服务乡团乡亲,传承海南文化,提升海南乡亲的社会影响力。新加坡海南会馆也致力于为海南人提供法律、教育、就业、医疗等多方面的援助,让海南人在新加坡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会馆和天后宫也成为凝集新加坡海南人的重要场地。

  琼州乐善居1902年创立,是一所由新加坡海南乡亲所创办的养老院,从创立至今,一直由琼州天后宫进行经济资助,得到了当地海南乡团及广大海南乡亲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新加坡政府高度关怀和重视,以及社会各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协助。100多年来,乐善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优良传统,默默为许多孤苦老人提供安身之处,也为许多退休后没有亲人照顾的老人提供安享晚年的场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琼州乐善居,不光有海南籍的孤寡老人及年长乡贤,也有不少非华族非海南籍的老人,愉快地生活在这里。


202210 43.jpg

符永平会长慰问乐善居百岁老人


  符永平先后改革了琼州天后宫、琼州乐善居、新加坡海南会馆的行政系统,成立联合秘书处,有效协调各项工作;他引进专业审计公司,引进专业的活动公司,让会务工作规范发展;他积极远赴世界各地的海南会馆,进行交流,广交八方朋友,让新加坡海南会馆美名远播;他和乡亲理事们每3个月品乡味、话乡音、述乡情,建立起牢固的感情。

  符永平心系故里,热爱故乡,积极组织新加坡海南乡亲回乡省亲。他自己不但在海南投资办实业,开设西餐厅及旅行社,还和一大批关注海南发展的会馆乡亲组建专业医疗队伍,免费为海南病患提供医疗帮助。2009年,在他的带领下,新加坡海南会馆开办了免费医疗诊所,为多位长期罹疾的海南患者解除了痛苦。2009年10月28—30日,第十一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在新加坡召开,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的符永平和他的团队精心筹备,为来自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2500名代表提供了热诚周到的服务,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2018年11月26日,符永平邀请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琼剧艺术团到琼州天后宫座谈交流,并提出和省艺校深度合作建议,希望琼州天后宫成为省艺校在新加坡的琼剧教学实践基地,让新加坡20多万海南乡亲能经常看到琼剧,听到乡音,把琼剧在新加坡发扬光大,更好地把琼剧在新加坡传承下去。

  

  祖籍海南文昌公坡镇锦山头村的海南会馆现任会长潘家海,以不输第一代移民的赤子之情、拳拳之心,关注家乡的发展,常年为海南事务奔走着,成为在新加坡海南乡亲与海南血浓于水的真情写照。 

  虽然出生和成长都在新加坡,但潘家海却能讲一口流利的文昌话。新冠疫情发生前的那些年,他每年都要回海南六七次,利用新加坡海南乡亲在人脉、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为海南和新加坡在多领域开展合作搭建“桥梁”。

  2010年,潘家海带领会馆的乡亲,专程来到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孩子。他们送上爱心捐款50多万元,还为每一个孩子捐赠了校服。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海南,文昌部分地区受灾严重。灾情牵动着海外乡亲的心,为了表达会馆全体乡亲的一片心意,潘家海特地从新加坡赶回海南,向文昌市人民政府捐款15万元,帮助受灾地区进行灾后重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潘家海立即与海南省侨务部门联系,了解家乡抗疫急需的防护用品后,发动海南乡亲筹集善款,同时在各地打听并订购医用口罩、防护服、酒精、手套等一批急需的防护用品,想方设法运回海南,及时缓解了抗疫物资紧缺的现象。

  潘家海还是一位热情的文化使者,他把海南籍书画家们的作品带到海南展览,得到了省政府和省侨办的大力支持。他在新加坡举办海南美食节,介绍海南粉、海南薏粿、鸡屎藤等海南特色美食,宣传海南的人文历史文化,为新加坡人认识了解海南提供了一个窗口。

  让海南人民交口称赞的是,从2009年开始,在潘家海的带领下,会馆组织新加坡中央医院及其他知名唇腭裂治疗机构的医疗专家,每年都两次赴海南开展“微笑工程”义诊活动。截止新冠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义诊团先后组织专家20次赴琼,为澄迈、海口、三亚、文昌、屯昌等市县的贫困唇腭裂患者义诊,累计义诊逾1500余人次,免费实施唇腭裂手术300多例。


潘家海.jpg

新加坡海南会馆义诊团赢得了家乡人民的赞誉。图为唇腭裂患者家属代表向潘家海会长(右)赠送锦旗


  除了义诊,新加坡义诊团的专家还无私地把医疗技术传授给澄迈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澄迈县人民医院成立了唇腭裂整形中心,自2013年起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手术能力。同时,澄迈县还专门设立了“微笑工程”基金会,多方筹集善款用于帮助贫困唇腭裂患者。新加坡义诊团多年的善举,极大地提升了海南救助贫困唇腭裂患者的综合水平。

  

  在长期致力于新加坡与海南之间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乡亲中,还活跃着一个大家熟悉的身影,他就是新加坡海南协会理事长陈学汉。

  新加坡海南协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琼州青年会。60多年来,协会致力于服务新加坡海南社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推动和弘扬海南文化,尤其在栽培琼剧演员和提升琼剧演艺水平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学汉是第二代华人,他祖籍海南文昌市清澜镇新井村。在新加坡出生的陈学汉进入社会后渐渐发现,随着老华侨越来越少,多数在新加坡或东南亚地区出生长大的华侨华人子弟,对祖籍国和家乡了解甚少,乡根情怀日渐淡薄,为此,他制订了一个让新加坡和海南两地年轻人相互了解的计划,把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中国,带来海南,让他们感染中华文化和家乡文化,感受已经崛起了的中国。同时,他不断地带着海南的孩子走出国门,见识世面,开拓眼界。

  从1999年开始,陈学汉每年都会带着新加坡不同学校的学生、青年到海南寻根,树立乡根情怀。每一次的活动,他都安排学生参观校园,参加随堂听课、班级周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加深和海南学生的交流体验生活。同样,也带着文昌中学、海南华侨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到新加坡进行互访交流联谊,并在活动中重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每一次活动,都有四五十名学生参与,平均每年有四五百名两地学生参加,这项交流活动也得到新加坡和海南两地许多学校的支持。

  十多年的奔波往来,陈学汉带出去和带进来的学生有5000多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年轻的下一代都能接受和发扬民族文化。


202210 39.jpg

2019年11月,陈学汉会长(前排左四)率新加坡华侨中学高中部舞蹈团,与海口实验中学高中部舞蹈团开展文化交流时合影留念


  除了青少年的联谊,陈学汉还热衷于琼剧的推广与传播。琼剧是海南当地民间戏曲艺术,它作为绵延数百年的地方戏曲艺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已成为联络琼籍华侨的精神纽带。对老一辈的海南人来说,海南话和海南戏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又再熟悉不过的“乡音”。

  陈学汉是一个琼剧迷,和一群同样热爱海南、热爱琼剧的新加坡乡亲成立了新加坡海南协会琼剧团。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团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弘扬海南传统文化尽一份力。陈学汉经常组织乡亲中的一些票友,将《原野》《赵氏孤儿》等名著改编成琼剧剧本,在海内外进行义演交流,延续和发扬海南的琼剧文化。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近年来,陈学汉和他的团队给传统的琼剧增添了更多新元素,以提升舞台演出效果和质量,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比如在编剧上,借鉴一些原来琼剧里没有的剧本,如川剧、评剧等其他剧种,然后请海南的剧作家和曲作家进行改编,同时融合西洋乐曲,以方便更多的人欣赏。在舞美风格上,他们专程去杭州定制琼剧服装,演员穿上了刺绣的戏服,改变了过去那种简单的穿着。他们还请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人物造型师,根据戏中人物形象给每一个演员定做造型……

  随着大家的努力,琼剧被搬到大舞台、大剧院里,甚至在电视节目、选秀节目中频频亮相。可喜的是,由于他们在琼剧的整体包装上下了功夫,融合了多元素,使琼剧更加国际化、个性化、细致化,有很多年轻人和非海南籍的人士也开始喜欢琼剧,使琼剧在异国他乡有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202210 44.jpg

新加坡德贤中学的学生开启海南文化交流之旅


  2014年,陈学汉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椰岛友谊奖”荣誉称号。这是对他乐此不疲地在海南和新加坡之间搭建着友谊桥梁、文化桥梁和亲情桥梁的最高赞誉。

  

  走过沧桑的百年,20多万海南人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繁衍发展。从第一批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在新加坡艰难生存的海南人,到如今第三代、第四代的辉煌发展,新加坡的海南人正以激昂的壮志,挥洒着生命的活力,展现着海南人的风采,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精彩。



下一篇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所有:新侨网 (海南南华时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文坛路2号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行政大楼7楼(省侨联内) 邮箱:qiao8@163.com

电话:0898-66275536 传真:0898-66275536

备案/许可证编号:琼ICP备190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