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页 > 南华时刊 > 2021年第1月刊

海南咖啡,华侨记忆深处的情愫

日期: 2021-01-27 10:45:05  来源: 《南华时刊》  

文/杨丹

  海南人素有喝咖啡的习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大部分地区还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咖啡的时候,在海南尤其是文昌,咖啡消费已是一个大众市场。咖啡文化融入市井之中,朴素而独特。

  咖啡在海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与华侨密不可分。作为我国的大侨乡,当年下南洋的华侨们历经辛苦带回的咖啡种苗,已经在琼州大地繁衍生长,结出了海南人与咖啡上百年的情缘。


中粒种咖啡果3.JPG


华侨之乡的咖啡记忆

  文昌是海南重点侨乡。翻开文昌的历史,几乎每一页上都有华侨的影子。文昌的华侨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120万华侨造就了今日的文昌,也让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源自西洋的咖啡文化流传到东南亚,又被下南洋的先辈们带回海南。一批批的咖啡豆,随着返乡省亲的华侨漂洋过海,落地文昌,咖啡文化也因此逐渐传入文昌。百姓们开始接触咖啡,咖啡也慢慢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在文昌,几乎人人都会喝咖啡。从家里桌上到街上的茶店,处处飘着咖啡香,成了文昌又一道独特的景象。


202101-老爸茶.jpg

飘着咖啡香气的老爸茶,是海南人的一种情怀


  一壶铁皮罐子烧的开水,把研磨好的咖啡粉倒进纱布滤网里,把滤网放到铁皮罐子反复上下拉动,拿起滤网,咖啡的味道就留在了开水里。这样冲泡出来的咖啡,浓、黑、香,是海南咖啡最经典的做法,也是“迈号咖啡”创始者周经镍对咖啡最初始的味觉记忆。周经镍对咖啡的记忆,始于外公吴乾环。

  吴乾环是南洋归侨,因为熟悉两地语言又乐于助人,经常有人找他代写和翻译书信,也常常有人带来从南洋寄的咖啡粉作为感谢。外公伏案写信,纸张翻动的声音和一旁咖啡独特的香气,伴随着周经镍的童年。番客带来的,还有炼奶。铁皮盒子装着的炼奶,对年幼的周经镍来说,是少见且好奇的。他嘴馋的时候就在盒子上打两个孔,再往咖啡里加上炼奶,奶香顺滑、苦中带甜。

  文昌很多乡村都会种咖啡树,在翠绿薄叶之间,花朵嫩白、果实鲜红,树下就是天然的游乐场。周经镍伴着咖啡成长,说起咖啡,他就变得神采奕奕起来,能从百年前先辈下南洋带回的第一粒咖啡种子说到如今世界咖啡市场格局,周经镍在研究咖啡这条路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周经镍有一个宝贝,是他珍藏的1937年出版的《海南岛热带作物调查报告》。书里关于咖啡的记载,他早已烂熟于心。对他而言,从外公那里继承的咖啡记忆,十足珍贵。把习惯变成专业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他曾多次拜访咖啡业内的前辈,探寻咖啡背后的故事。


新中国第一家咖啡厂--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创立了著名的太阳河牌兴隆咖啡.JPG

新中国第一家咖啡场——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


  回顾海南咖啡的发展史,要从第一棵咖啡树开始。

  海南的第一棵咖啡树,种在文昌市南阳镇石人坡村。从石人坡村口走过一段蜿蜒的小路之后,便走到了邝家的院子,第一棵咖啡树,就引种落地生根在这里。

  邝世连1898年到马来西亚投奔亲戚,因为不习惯当地的生活习惯,半年后就回乡了。他带回了咖啡种子,种在文昌老家,但只种活了12棵。一般咖啡树的树龄为二三十年,但邝家院落内的咖啡树,经历了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后,历经百年仍然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当地人都称之为“咖啡树王”。

  邝家第四代传人邝翔垂也沿袭了自己加工咖啡豆、喝咖啡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咖啡,许多国内外的记者都慕名而来,邝祥垂一家就会亲自烘焙咖啡豆、煮咖啡,热情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虽然后来邝家翻新盖房子砍掉了10棵,剩下2棵老咖啡树,但是百年来,咖啡树王繁衍出的后代不计其数,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第二代、第三代咖啡树生机勃勃地繁衍了数十年。邝祥垂在老家守护着咖啡树,为需要的人培育咖啡苗,传承咖啡树王的优良基因。大片波浪形的咖啡叶片向阳而生,在翠绿叶片之间,一簇簇的通透红果相伴而生,其中还点点缀着些许洁白的咖啡花。日出月落,矗立在邝家院内的咖啡树,见证了邝家的百年岁月,默默守护着海南第一棵咖啡树的基因。


海南“少数派”香飘四海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海南咖啡是咖啡业中的“少数派”。一方面海南主要种植咖啡种类为罗布斯塔,就国内而言,海南为主要产区。另一方面,海南咖啡种植规模较小。

  然而,“少数派”也自有姿态。作为一种热带雨林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咖啡树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海南岛的年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年均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处于“咖啡带”的黄金点。海南岛很多地方都覆盖着排水良好、含有火山灰质的肥沃土壤,这正是高品质咖啡的理想种植地。这种“少数派”咖啡在海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尽情享受着四季常春的舒适自在,一年可以多次结果,而且风味佳、质量高,油脂量高,口感相比其他咖啡更加醇厚。


大众咖啡茶坊.JPG

海南万宁兴隆大众咖啡店历史悠久,在当地小有名气


  罗布斯塔种咖啡在海南“落户”,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

  1908年,侨商曾汪源从马来西亚带回咖啡种子,在儋州那大开荒种植约15万株。1916年时这些咖啡因霜降而大量死亡。20世纪30年代,“振兴实业”“实业救国”氛围高涨,印尼华侨陈显彰抱着满腔热情,在澄迈福山创办福民农场,开启了海南大规模种植咖啡并开展商业化尝试的历史,咖啡远销广州、上海等地,福山咖啡享誉岛内外,后来新加坡归侨邢杰夫又将咖啡从福山引种到兴隆。1951年,首批归侨在兴隆垦荒,引种咖啡,使咖啡成为兴隆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咖啡厂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成立。在老一代华侨精心管理、选育、改良下的咖啡树,种植面积逐渐扩展,令广大的消费者接受、直至依赖,成为绝大多数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产咖啡的金字招牌。

  海南省咖啡行业专家陈德新所著《福山咖啡》一书中,关于国内咖啡早期引种历史,也表述了国内三大咖啡产区,只有海南是大规模引种、扩种。如今,澄迈福山、万宁兴隆等地,都是罗布斯塔种咖啡的“天堂”。咖啡种植不断尝试的背后,凝聚着爱国华侨关于兴业兴国的思考与努力。

  如今“兴隆咖啡”是地理标志产品,特指生长在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区域内的咖啡。“兴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过许多外国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咖啡好喝。”周总理的这一句话,无疑是对兴隆咖啡的高度认可,兴隆咖啡从此名扬四海,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咖啡爱好者。


澄迈旅游 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JPG

华侨陈显彰在海南澄迈福山大规模种植咖啡,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福山咖啡享誉岛内外。图为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


  国际上生产名牌咖啡的厂家,也会在海南采购咖啡豆。是什么缘由,令兴隆咖啡泯然众人?追其缘由,是以两代咖啡人几十年不断锤炼和提高烘焙技艺的匠人精神,使得兴隆咖啡在东南亚传统焙炒工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既原始又神秘的焙炒技术,在颜色、口感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名扬中外,久盛不衰。

  这种特殊工艺冲出来的咖啡,深受老归侨的喜爱,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味道,几十年都忘不了。要想得到一杯香浓的传统咖啡,背后要下功夫。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烘焙过程中对火候的一丝不准确,老饕们都尝得出来。

  一位研究咖啡的学者说过,一杯咖啡呈现出来的味道,百分之八十是由烘焙决定的。咖啡的苦味来自咖啡因,但更多来自碳化了的咖啡豆。一粒粒饱满的红色鲜果,经过脱皮、脱胶、晾晒、脱壳等数道工序,褪去一身红,变成褐色的咖啡豆。咖啡在加工之前,是没有特殊的香气的,只有在经历高温烘焙之后,如同涅槃重生一般,释放深藏于内在的香气。

  生豆经过烘焙,释放出咖啡特殊的香味,酸味、甘甜、苦味。如何发掘每一颗咖啡豆蕴藏的香味,要看烘焙的火候。巨大的炉灶之下,是缓慢燃烧的木柴,咖啡豆在慢火之中开启它的烘焙之旅。随着炉内的温度不断升高,咖啡豆与滚烫的锅底之间会奏起欢快的交响乐,咖啡豆在锅内肆意地翻滚,逐渐由生变熟。待咖啡豆熟了之后,就转移到土灶上的大锅里,加入黄奶油、白砂糖,加大火炒制。炒制师傅手腕娴熟地翻动,胳膊挥动铁铲在锅中画圈,使咖啡豆均匀受热。咖啡豆逐渐膨胀、颜色变深,这时候就要看准时机起锅。

  两个师傅完美地配合,将出锅的咖啡豆迅速摊开,利用大风力的风扇使咖啡豆迅速冷却,再敲成一颗颗咖啡豆。这些动作必须连贯、一气呵成,炒制师傅之间默契十足。将烘炒好的咖啡豆研磨成粉,就能煮出一杯味道醇厚的传统风味咖啡。

  咖啡豆在烘焙之旅中历经多次变化,失去水分、重量减轻,体积却慢慢膨胀鼓起,经历大火打磨、小炊火雕琢,才能够从淡而无味的生豆,到杯中余味无穷的香醇。馥郁香气萦绕鼻尖,混合些许果香、甘香和淡淡草木香,这种特殊的传统加工工艺,造就了兴隆咖啡的独特。在手工艺品稀缺的现在,兴隆还有人在坚持手工炒制咖啡,而这也是兴隆咖啡令人痴迷之处。

  兴隆咖啡从海南走向世界,获得众多咖啡爱好者、市场的认同,如同寄托着华侨情缘的咖啡在海南生根,从海南而发,走向海内外。老一代归侨将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汇聚在一粒咖啡种子之中,留在这片土地。领袖情怀、华侨情结、百姓情谊,是兴隆咖啡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颗咖啡豆,漂洋过海,落地生根,一路风雨兼程,却不断传承发展。海南咖啡的市场广阔,在自贸港建设的机遇下,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咖啡产业,承载着老一辈华侨的情感和期望,将会不断发扬光大。


上一篇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所有:新侨网 (海南南华时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文坛路2号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行政大楼7楼(省侨联内) 邮箱:qiao8@163.com

电话:0898-66275536 传真:0898-66275536

备案/许可证编号:琼ICP备190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