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页 > 华人精英

陈修炳:乡愁悠悠情浓浓

日期: 2019-09-20 08:50:47  来源: 《南华时刊》  

澳洲-2.jpg

邀请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学生代表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时留影


       陈修炳先生熟悉中华文化,热爱祖(籍)国,热爱故乡,热心为华人社区服务,长期担任华人社团重要职务。他十分关心海南的发展和进步,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海南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十几年来捐赠海南社会公益事业近千万元,现任海南大学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陈修炳先生曾经担任泰国海南会馆副理事长、理事长,泰国海南商会理事长,现为泰国海南会馆永远名誉理事长,曾荣获泰皇御赐一等皇冠大勋章。

   

DSC4448_1574x1050.jpg

2015年7月26日,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右二)出席泰国海南会馆第33届理事会就职典礼。右四为陈修炳先生


  2016年6月25日20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次发射圆满成功。

  翘首期待的目光,万众欢呼的热烈场面……数万名观众沉浸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壮丽出海的场景中,在南海边上演了最欢乐的航天嘉年华。与此同时,在发射现场不远处,一位已近耄耊之年的老华侨作为特邀嘉宾,不远千里从泰国赶回到故乡文昌,他满怀爱国热情和自豪感,难掩激动地说:“以前只能隔着电视屏幕看到,这次不仅开了眼界,在现场,连同耳朵也能听到非常强烈的响声,还开了耳界。”


IMG_20170120_101431.jpg

2016年6月25日,陈修炳先生应邀参加文昌首次火箭发射时,和有关领导合影。左一为陈修炳三弟陈修荣,右一为陈修炳六弟陈修煌


  这位老华侨就是先后担任过泰国海南会馆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届副理事长,泰国海南商会第二届理事长,泰国海南会馆理事会理事长,现为泰国海南会馆永远名誉理事长的陈修炳先生。2017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本刊记者通过越洋电话,采访了远在泰国的陈修炳先生。

   

异国寻梦,永怀乡情

  海南岛四面环海,北望大陆,东、南、西三面环顾东南亚岛屿诸国,是我国海上交通的重要区域。历史上的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琼籍华侨的足迹遍及五洲四海,尤其以东南亚为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这句话就是对海南华侨形象而简洁的描述。

  在东南亚,侨居泰国的海南人多达150万之众,从宋代开始的近千年间,受到战争时代兵荒马乱的侵扰,他们的祖先前赴后继,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克服种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到异国他乡艰难谋生。陈修炳先生的祖父便是早期下南洋到泰国打工谋生的华侨之一。

  陈修炳先生的父亲陈庆椿是海南文昌东郊镇福绵村人,17岁时离开家乡到越南谋生,18岁转往泰国与先前来泰国打工的祖父团聚,跟着同乡的一个叔叔打工,一干就是近十年。26岁时,攒下点积蓄的陈庆椿返回故里成亲,婚后带妻子符树华定居泰国。次年,也就是1932年,长子陈修炳在泰国大城府出生。

  陈修炳先生虽然生长在泰国,但他能讲一口纯正的文昌话,也能较为流利地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父母的传统教育。陈庆椿、符树华夫妇虽侨居泰国,却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家乡,为了将儿女们培养成有用之材,陈庆椿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同时,他还不断教导儿女:“毋忘吾辈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毋忘祖先恩德,毋忘寻根认祖。”陈修炳先生至今还记得,父母为了防止自己及弟弟、妹妹“变番”(被泰国孩子同化),时时刻刻都提醒他们要讲海南话。“不讲海南话就不给零花钱”,这是母亲最有效的约束。也因此,不仅是陈修炳先生,他的几个弟弟和妹妹,亦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海南话。

  1938年,父亲陈庆椿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自立门户创办了源兴利木材工业公司。从此,木材业就成为陈氏家族生意中的主业。也是在这一年,6岁的陈修炳被父亲送回了故乡海南文昌东郊镇的小学里读书。父亲之所以做此决定,是因为他坚信,只有在家乡,儿子才能接受到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第一次回到家乡的陈修炳,对那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也是这种好奇,促使他很快地融进了祖祖辈辈生活过的这块热土。血脉相连、割舍不断的故乡情怀,从此就深深扎根在了陈修炳幼小的心灵里。

  然而,父子俩这个美好的愿景才刚刚开始,就被一个残酷的现实打碎了。1939年2月,日军攻占了海南岛。美丽的海南硝烟四起,家乡顿时陷入了战争的苦海。一夜之间,文昌从一个安乐太平、教书育人的好地方,瞬间巨变成让海外亲人担惊受怕、牵肠挂肚的揪心地。陈修炳只得跟随着乡亲退到云南避难。然而,就在那个十分动荡的战乱年代,在那样简陋不堪的环境下,陈修炳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起,依旧坚持读书学习。为保安全,军官们就带着枪来上课;没有课本,老师便手抄给他们诵读。日军攻来了,就找地方避难;日军撤退了,又回到学校读书。就这样,童年的陈修炳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跟着乡亲在云南一住就是近三年。多少个日日夜夜里,年幼的陈修炳饱受战乱惊扰却只能独自坚强,思念家人却只能独自忍耐,而远在异国的陈庆椿夫妇也牵肠挂肚,洒下了数不清的思念之泪。

  直到1940年,父母想方设法,才终于将刚满8岁的陈修炳接回泰国。回到泰国后,陈修炳被父亲送进大城府当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在新的学校里,因为比同龄人多精通两种语言——“华语”和“海南话”(汉语和中国地方方言),陈修炳成了同学崇拜的对象。一直到中学毕业,陈修炳在大城度过了难忘的青少年时代。 

  陈修炳先生喜爱读书,尤其偏爱中国地理和古典文学名著。采访中,他坦言,这都是受到祖父的影响,“我祖父是中医生,一生都没有接触过生意,喜好就是读书。我七八岁的时候,他已经教我读古文了,那时我虽然不理解意思,但也跟着他念。八岁的时候念的《陋室铭》,到现在我还可以背出来。”由此,年少的陈修炳被中华五千年的文华深深吸引,喜欢上了古典文学和中国地理。通过这些方块字,他默默地感受着古老的中国文化,一颗爱国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天纵神聪,辉煌创业

  陈修炳先生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生意是在中学毕业之后。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同时把求学深造的机会让给弟弟和妹妹,他就此打消了继续读书的念头,回到家中一门心思地协助父亲经营起木材生意。那时,源兴利木材工业公司不仅生产木材,还承接锯木造船的生意。但在当时,船厂多师傅少,造船师傅很难找。由于不精通造船工艺,陈修炳先生的父亲陈庆椿时常被造船师傅刁难欺负,再加上资金周转不灵,生意一度陷入困境。

  当年只有17岁的陈修炳先生不忍看见父亲这般艰苦,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勤奋好学的他早已熟悉和掌握了做生意的基本要领,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天分和从不服输的坚韧,他主动提出要承担下造船的工作,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觉得造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即便没有造船师傅,自己也可以把剩下的事做完。从未见儿子拿起过刨刀的父亲自然是不相信他能够独自造船,他对儿子说,这生意是跟买家有合约的,慢一天,就要罚一百块。那个年代的一百块,相当于如今的上千块钱,对公司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但陈修炳先生没有因此退缩,他拍着胸脯向父亲保证自己会把工作做好,而结果,也确实如他说的那样。这让父亲很是意外,就连陈修炳先生自己也对此颇感不解,“这个连我自己也不明白,我为什么做得好,这在我们中国大概叫‘天纵神聪’吧。”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的刻苦和坚持,陈修炳先生还是不由地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1956年,经过几年的磨练,父亲将家族生意毫不犹豫地交给了年仅24岁的陈修炳,由他全权负责经营和管理。精明能干的陈修炳先生将中国古代兵书中的战略战术,灵活多变地运用在商场和社交中,并屡建奇功,在同行业中传为美谈。很快,在陈修炳先生的领导下,陈氏兄弟不仅发展壮大了原有的源兴利木材工业公司,而且还先后创办了暹罗森林工业有限公司、暹罗造林有限公司等新的实业。陈氏家族逐渐成为泰国华人中的佼佼者。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原木的来源开始愈来愈少,木材业在泰国以至东南亚地区渐渐不再是一支独秀的热门产业。面对新的形势,陈修炳先生审时度势,适时地对家族生意进行了重新调整——通过必要的“战略转移”,推动家族生意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在他的运筹帷幄下,短短几年时间,陈氏家族的生意很快扩展到养殖业、房地产、酒店业和百货业等诸多领域,进而形成泰国首都曼谷以外,最大的家族企业集团。


陈修炳-5.jpg

停办木材企业、转行兴建商场动工时,与家人合影


  谈起家族生意,唯一让陈修炳先生觉得遗憾的,就是他于2003年关闭了父亲亲手创建的、在陈氏家族企业中历史最悠久、为陈氏家族的发展壮大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牌企业——源兴利木材工业公司及相关的木材生产经营企业。至于原因,陈修炳先生说,“木材工业公司是父亲的心血,也是兄弟几人努力奋斗的成果,之所以会停掉老牌字号,关掉木材工厂,走新路线,开拓新领域,建大型商业区,除了公司生产和经营所需要的原木缺乏货源外,关键是我和我的家族成员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应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植树造林,响应联合国组织提出保护环境的号召。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企业家,就应该为人类的福祉着想。”


陈修炳-9.jpg

捐助泰国大城省政府会议厅完工时留影


  陈氏家族在泰国经营木材、火锯、养虾、房地产、酒店等产业,对振兴泰国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其家族还积极捐资赞助泰国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因而受到泰国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乐善好施的陈修炳先生在泰国捐献给学校、佛教等慈善公益的钱物不计其数:捐赠180亩土地给大城政府,折合3亿泰铢;捐100亩土地修公路,计有几千万泰铢……在泰国海啸灾难发生后,陈修炳先生代表会馆和家族分别亲自向泰国总理他信和泰国皇室捐赠巨资,帮助泰国政府灾区后重建。1992年,陈修炳、陈修荧、陈修煌三兄弟,一起荣获泰皇御赐一等皇冠大授勋章。

  这是泰王国的最高荣誉,陈氏兄弟当之无愧。


世代传承,思乡情浓

      在陈修炳先生的情感世界里,一直认为世间最伟大、最敬爱的人就是他的父母亲。也正因为先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后才有陈修炳先生这个人人交口称赞的孝子。而陈修炳先生心中浓浓的爱国爱乡的桑梓情怀,亦是离不开从小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培养和影响。

  1978年,结束了十年“文革”不久,百废待兴的中国发生了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召开,全国政协恢复重建,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赢得了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新篇章……

  而对于时刻关注祖国发展、思乡情浓的陈修炳先生一家来说,在这一年里,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有意义的事,还属父亲陈庆椿在与故乡海南分离了整整30年后,终于踏上海南的土地,实现了心中最大的愿望。只不过,一桩心愿刚刚了结,另一桩心事却又缠绕上了父亲的心头。返回泰国的父亲成天念叨说,村里小学的教室太简陋了,老师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村里通到镇上的路是土路,下雨天行人走过会溅满一身泥;村里的祠堂在“文革”时被拆毁了,漂泊海外的游子断了维系故乡的根;村里至今没有通电,乡亲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会熏出病来;镇上的医院太破旧了,乡亲们怎能在那样的条件下看病……


陈修炳-6.jpg

清明节期间,陈修炳先生带领后辈回乡寻根问祖


  也就是在这些心事的困扰下,父亲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他计划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用陈氏家族微弱的力量,力所能及地去改善一下家乡的状况。不幸的是,计划尚未来得及践行,父亲就因患心脏病医治无效,于1979年过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命,要儿子陈修炳帮他完成五个心愿:一是在家乡建一所小学;二是将村里到镇上的那条路修好;三是将家乡的祠堂重建起来;四是给乡亲们拉上电;五是给家乡修建一间医院。除了这五个必须完成的心愿外,父亲还告诉陈修炳先生,如果经济条件许可的话,不论故乡和乡亲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忘记根本,父亲还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子孙们,每年清明节临,务应轮流返归故里祭祖扫墓,尽其人伦贤孝之道义。并当为家乡社会福利事业,尽其真诚和能力以赞助之。”

    

多方奔走,造福桑梓

  1980年,牢记父亲遗愿的陈修炳先生终于携夫人踏上了故乡海南的土地。这是他从8岁离开后时隔四十年来第一次回到故乡。犹记得那日,文昌阳光和煦,暖风轻扬,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就连空气中弥漫着的泥土馨香都能令陈修炳先生既怀念又感慨。他到村里拜访了父老乡亲,到村外祭扫了祖先的坟墓。在了解了故乡更多的情况后,更加坚定了他完成父亲遗命的决心和信心。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为完成父亲交给的神圣使命,陈修炳先生每年都要回故乡几次。他为东郊美南小学捐款7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的生活条件;他捐资10万元人民币扩建了福绵村至东郊镇全长3.25公里的公路,方便了村民过往;他捐款8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东郊医院门诊大楼,捐赠1部12座日产面包车给医院作为救护车使用,还捐赠空调机等设备;他捐资帮助乡亲们拉上了电路;他捐款修建起了陈氏祖祠……


陈修炳-4.jpg

向孤儿院捐款后留影

陈修炳-8.jpg

带领工人植树造林后留影


  父亲的心愿一一完成后,母亲又给陈修炳先生托付了新的使命:母亲的故乡没有学校,道路也不通畅,乡亲们吃水没有水塘、看病没有医院……作为孝子的陈修炳先生,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惟有绝对的服从,并想方设法尽快地实现母亲的愿望。

  在越洋电话中,陈修炳先生对记者说:“从1990年起,为了帮助家乡的建设,我每年回去差不多近十趟。我对海南非常熟悉,从1990年到2010年,这二十年之间,我回去差不多有百趟。最重要的是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遵照父亲的遗嘱,四兄弟轮流带头,返回家乡祭祖扫墓。”生在泰国长在泰国的陈修炳先生,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海南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身为长子的他带着弟弟妹妹,身为父亲的他带着亲生儿女,身为大伯的他带着侄儿侄女乃至孙辈后人,一次又一次的回到家乡,寻根问祖祭拜祖先,为的就是让中华的文化血脉,让海南家乡的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家族中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陈修炳-10.jpg

曾孙女一岁生日时和家人留影


陈修炳-7.jpg

送女儿赴英国就读时留影


  尽管并不要求回报,但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对陈修炳先生及其家族的义举永远铭记于心。1992年冬,东郊医院门诊大楼落成后,被命名为“陈庆椿符树华门诊楼”;1994年5月29日,美南小学教学大楼落成后,被命名为“陈庆椿符树华”教学大楼,父老乡亲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后代子孙永远记住陈修炳父母的恩德。同样因为陈修炳先生及其家族为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爱琼赤子”的荣誉称号;1994年,海南人民政府授予他“赤子楷模”的荣誉称号。


乐善好施,情系故土

  事业有成、乐于奉献的陈修炳先生,在泰国华人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威望,特别是在海南籍乡亲中,成为大家心悦诚服的精神领袖。他先是被泰国的海南乡亲们推选为泰国海南会馆理事会副理事长和顾问、泰国海南陈家社理事长;接着在1996年4月,他又被推选为泰国海南商会理事长;2004年3月29日,他再次被推选为泰国海南会馆理事会理事长,成为泰国海南同乡的最高领袖人物。作为琼籍华侨华人的领袖人物,陈修炳先生总是为各地乡亲们的事业和利益奔走呼吁,不论是在全球各地轮流召开的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上,还是在海南固定召开的世界青少年冬令营上,以至纯海南地方性的海南国际椰子节、海南岛欢乐节,甚至海南省各个学校和市县举办的大小庆典上,基本上都能看到他那匆匆忙忙的身影,都能听到他那感人肺腑的讲话或者是热情洋溢的演讲。而且大多时候,他还要为这类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支持。

  这些年来,不辞勤劳、频繁往返于泰国和海南两地,亲眼目睹了家乡经济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身其中的陈修炳先生表示由衷的欣慰。采访中,他激动对本刊记者说:“自1980年在阔别几十年后第一次故乡,至今我每次返里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我的故乡福绵村,过去500多户仅有几辆自行车,现在家家户户都骑上了电瓶车,有一半的家庭购买了汽车。这三十多年来的发展非常快,变化也很大。这都归功于中央开放政策和地方干部领导有方。”

  陈修炳先生虽然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慷慨大方的大富翁,但他平时省吃俭用,生活简朴,不讲排场。他时常对人说:“日常生活,吃好吃差一个样,咱家乡海南有很多公益事业要做,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许许多多事实早已印证了这一点。

  2010年,国家决定在文昌建设航天发射场。陈修炳先生听说后十分兴奋,不仅带头移民搬迁,更是无私捐赠出自己的祖宅给航天官兵居住使用,全力支持航天发射场建设。为此,工程指挥部专门致信感谢,并在他回乡祭祖时特意邀请他参观了航天发射场的建设。“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后裔,我虽然生在泰国,但听到这个情况,心里当然很兴奋。”2016年6月,文昌航天发射场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发射,国人引以为傲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此成功升天,陈修炳先生作为特邀嘉宾亲临发射场观摩了整个发射过程,激发了他更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以前只能从电视屏幕看到,这次不仅开了眼界,在现场,连同耳朵也能听到非常强烈的响声,还开了耳界。”陈修炳先生激动地对记者表达着自己的兴奋。


倾注教育事业,助力文化传承

  陈修炳先生对故乡海南的教育事业充满了希望和倾注了真情。1996年4月,当他得知海南大学图书馆建设尚缺资金时,就欣然捐资50万元人民币;2003年11月,他应邀出席海南大学建校20周年庆典时,又为海南大学慷慨赞助30万元人民币……他长期以来对海南大学非常关心,通过他的积极努力,海南大学在泰国筹集了近60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资金,为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海南大学的建设和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基于此,在海南大学图书馆,有一间阅览室的名字被命名为“陈修炳厅”。


陈修炳-2.jpg

陈修炳先生捐建海南大学图书馆时留影


  陈修炳先生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刻意扶持海外海南籍青少年寻根问祖和接受华文教育上。为加强自己的孙辈对祖籍国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他们故土乡情,他特意将两个孙子送到海南大学接受华文教育。他还鼓励更多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到中国来参观和学习。

  2004年12月第五届世界海南青少年冬令营在海南召开,经过陈修炳先生的努力,泰国海南会馆组织了76名青少年参加活动,成为本届冬令营中规模最大的代表团队。他说,他只是想让更多海外海南籍青少年来了解家乡和接受华文教育。


陈修炳.jpg

陈修炳先生为海南大学题字


  “文化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我就用我爸爸那个做人的方法,来交代我的儿子孙子。”和记者谈到对后辈的文化教育时,陈修炳先生这样说道。但时代在变化,随着环境的影响,儿女及孙辈们却并不十分赞同陈修炳先生的教育观念。就从儿女与自己的观念冲突中,陈修炳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了文化断代的危机,为此他专程送儿子女儿和两个孙子,回到海南大学学习中文,学习普通话和海南话。他的苦心没有白费,儿女以及孙辈们,由最初对祖国和家乡毫无概念的茫然,逐渐具有了清晰的中国情怀,产生了自豪的家乡感情。也就在陈修炳先生不断带领家人回乡祭祖的三十多年中,祖国和家乡的变化,不但极大地鼓舞了陈修炳先生爱国爱乡的自豪感,也深深地影响了弟弟妹妹和儿女子孙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外的华侨,当然是希望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现在差不多要达到这个目的了,不像一百多年前,我祖父讲的,都是给人家欺负的历史。”

  年近85岁高龄的陈修炳先生,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对家乡的关注和付出,他对记者说,“现在我回家乡,主要目的和心愿是希望带一批批年轻的后裔回去,寻根问祖,多认识海南、了解海南、见证海南今天的发展,同时也和海师大、海大交流合作,让泰国第三、第四代的海外青年学习中文以便日后交流。”


11 副本.jpg

陈修炳先生82岁生日时留影


  七年前,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围绕海南山川秀丽、风光宜人、生态环境整体保持良好的特点,打造环境、产业、旅游体质特色的科学发展思路,逐渐成为全体海南人的共识、海南人也从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努力向国际旅游岛华丽转身。在过去七年中,海南旅游业在创新中发展,在转型升级中不断点燃新亮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身在泰国,却时刻关注家乡发展动态的陈修炳先生,亲眼目睹海南近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由衷地感到欣喜和欣慰。当记者问到他对国际旅游岛建设成就的感想时,陈修炳先生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向各国招手,发展对外经济交流,又有外资涌入,我认为,将来的前景会更好。”

  谈及自己心中的“海南梦”,陈修炳先生说,“‘中国梦’‘海南梦’之大,有助于国人和海外华侨走国富民强的道路。近年来,中国的科学经济赶上和趋于世界先进水平,这让身居海外的华侨感到非常自豪,也忍不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欢呼!”

  陈修炳先生是一个商人,业务繁多,可谓日里万机,但他却经常把自己的生意放在一边,一心一意为泰中友好关系、为华人社会利益、为祖籍国和故乡的发展壮大,忘我地奉献着自己的精力和金钱。他对记者说:“中泰是百年以来的合作友好国家,海南和泰国应该继续发展文化经济交流合作。”

  从陈修炳先生身上,我们似乎可以明白一个道理:也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像他这样忘我奉献的人,才保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未间断,才保证了炎黄儿女不论身处何方都是血脉相承、血肉相连。


IMG_20170112_121204-题字 副本.jpg

陈修炳先生为本刊题字



上一篇 下一篇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所有:新侨网 (海南南华时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文坛路2号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行政大楼7楼(省侨联内) 邮箱:qiao8@163.com

电话:0898-66275536 传真:0898-66275536

备案/许可证编号:琼ICP备190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