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页 > 华人精英

潘家海,血浓于水 桑梓情深

日期: 2019-10-08 15:30:38  来源: 《南华时刊》  

海口侨联02-3市侨联黄宏雁主席.jpg

潘家海会长


       2017年4月13日,澄迈县人民医院唇腭裂整形中心又迎来了一批熟悉的面孔,他们耐心地为一个个唇腭裂患者进行问诊筛查、登记备案,还不时地为对方排解压力、树立信心,仅至次日下午已给来自海口、澄迈、万宁、东方、琼海、定安等市县的96名唇腭裂患者带来治愈新希望。这支被称为“海南微笑”的唇腭裂义诊团从2009年成立至今的九年时间里,先后给1000余名海南唇腭裂患者送去了微笑。

  走过163年光荣与梦想的新加坡海南会馆,已成为新加坡的海南籍乡亲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属。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先生虽不曾生长于海南,却以不输第一代移民的桑梓之情、拳拳之心常年为海南事务奔走着,成为在新海南籍乡亲与海南血浓于水的深情写照。 


27--- 副本.jpg

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右)向潘家海会长赠送锦旗



身居海外不忘乡情

  “小时候,父母问我,家在哪里?正确答案只能是海南文昌公坡镇锦山头村。”这是潘家海无数次向人们诉说起的有关他成长的小故事,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潘家海父母对海南故土感情之深。

  高大的身材,黝黑的皮肤,一口流利的海南话,潘家海站在人群中,可能,大家并不会注意到他是一名远从新加坡回来的海外侨胞,事实上,他不仅确确实实是一名出生在新加坡的海外侨胞,还是一名在华侨社团中的活跃分子。潘家海兼任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海南大学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副秘书长等职务。从小出生长大在新加坡的他,36岁之前从未踏上海南大地。

  而今功成名就的潘家海背后,包含的是两代人艰辛奋斗的历史。

  华人占了新加坡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三,大多数源自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目前在新琼籍华侨华人达27万人之多。遥想当年,无数先辈远走他乡,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勤劳善良的海南乡亲,靠着精诚团结,筚路蓝缕,建立起自己的家园。一代一代海南乡亲秉承发扬海南优良传统,在商业、金融、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创造出奇迹。

  潘家海的父亲出生于海南文昌公坡镇锦山头村。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刚刚脱胎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处处充斥着战乱、饥荒和死亡,作为生活在最底层的平民百姓,远走他乡就是一条生死未卜的逃荒路,在这条坎坷不平的逃荒路上,就有潘家海父亲的身影。正值壮年的父亲为了生活只身下南洋打拼,一年后,回到家乡娶亲,之后带着妻子返回新加坡生活,并在新加坡生下潘家海兄弟四人。

  潘家海的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并没有自己的事业,都是给人做一些帮工、临时工,潘家海犹记得家里条件最好的时候,大概是父亲做木匠的时候。那时候家里的家具,包括睡床、读书用的书桌,全都是由父亲亲手打造。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潘家海九岁那年,父亲饱含着对年轻妻子的眷念和对年幼骨肉的牵挂,不幸英年早逝。突如其来的打击,把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潘家海母亲柔弱的肩上,而这一切也同时让潘家海和他的兄弟们学会了坚强和担当,他们默默地接受了残酷的现实,悄悄地扛起男人身上的担子。长兄如父,潘家海时仅13岁的大哥为了分担家庭经济支出,确保弟弟们有足够的教育费用,只好缀学出社会工作。有兄长为其遮风挡雨,使潘家海顺利地获得良好的教育背景,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家海是第一届新加坡造修船业的毕业生,学成毕业的他,先是按照新加坡的国民政策,顺利服完两年半的兵役,从1984年开始,正式步入人生的职业生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英国的船厂做管工,后来得到直属经理的邀请一起离开船厂,到制造气压锅和压力容器的工厂里面工作,在跟随经理一起工作的两三年时间里,潘家海学会了怎么样设计和制造这些器材。秉承父亲的勤劳厚道和聪明才智,潘家海在职场学到了精湛的技术,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历经十几年风雨,终于在2000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然而,每一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不是偶然幸运的结果,是什么成就了潘家海今天的事业呢?在他身上,我们不难找到答案,“一般像企业公司,都会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资金问题,第二是订单问题。我当时是在客户的鼓励下成立公司的,所以他也解决了我的订单问题和资金问题。我还在打工的时候,跟供应商们拿货,我都会确保公司准时地付费,到后来成立了公司,供应商就跟我说,你需要什么材料你就先拿吧,等到你收到钱之后再还给我。”

  潘家海说,可靠、信任,是他所想到在整个社会里面,不管在中国、新加坡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必须要拥有的品质。做生意就要有诚信,客户对你的信任,就是你最大的回报。


凝聚真情回报桑梓

  身居海外的华人,血液里常常与生俱来地流淌着故乡的情结,年幼的潘家海很早就从父母的口中知道“我们是海南人”,多少次,他也曾竭力地默想故乡的模样,这样的异想天开,虽然一次次毫无结果,回家的念头却愈发强烈,直到36岁那年,他才圆了回家的梦。回忆起第一次回到海南的场景,潘家海记忆犹新,“当时的心情七上八下,飞机下降到海口旧机场的时候,当时是只有一层楼的建筑,而且抵境厅非常小,在海口最高的建筑物,也许就是华侨大厦,最美最好的酒店,也就是那个酒店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百业待兴,落后的交通状况,让潘家海的第一次返乡之行饱尝艰辛,贫困的家乡亲人,又使他在回家的欣喜中平添了一份淡淡的惆怅,“车子一路上在奔驰,能感觉地上是凹凸不平的,当时都是黄泥路,回到家里的时候,整个脸都黄了。老房子都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还有另外一些房子已经倒塌了,如果用简单的四个字来形容那时候的印象,我只能够说是残砖断瓦。”


IMG_7821.jpg

潘家海会长(左二)出席澄迈义诊活动新闻通气会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令他感到遗憾的初次故乡行,使得潘家海在面对蒸蒸日上的事业时,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把目光又投向了故乡的土地上。很快,扶着年迈的母亲,潘家海第二次踏上了归乡之路,这一次,他慷慨解囊、扶危济困、建房修路,一桩桩善举,在当地传为佳话。一些认识潘家海的老村民说,“三十几岁才返回故乡,回来看到我们在田里收割稻谷,他都会热情地下田帮忙,帮助家人割稻、打稻谷,跟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只要是村里做的公益事业,他都非常大力地支持。”


P1060470.jpg

新加坡义诊团的善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出生于新加坡,36年从未踏上过家乡这片热土,但是海南人的这个身份,这份身后的家乡情,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凡是家乡的人、家乡的事,永远都牵动着潘家海的心,成为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多年来,新加坡海南会馆等一批海南社团,不遗余力地谋求海南族群的福利,发扬海南传统文化,凝聚乡情,回报桑梓,做了不少加强两地交流联系、造福故乡海南的好事实事。”潘家海自豪地告诉我们,“我记得在2011年的时候,海南的一个大风灾水灾,当时的情况非常的严重,我们在新加坡发动了一个捐款,来帮助海南的乡亲度过困难的时刻,当时在号召之下,我们筹得了大概有56万元人民币。”

  在经济上无私援助的同时,潘家海还是热情的文化使者,为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牵线搭桥,使两国人民有更深度的沟通。曾经组织过将新加坡海南籍的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带回家乡,在海口图书馆做了一个画展;也曾在新加坡举办多次的海南美食午宴和美食节,专门介绍海南的美食,包括海南粉、笠、薏粿,还有鸡屎藤等;也会经常与新加坡的琼剧团一起组织活动,唱响琼音,传播琼剧文化……


海口侨联02-4新加坡海南会馆通过市.jpg

2010年,新加坡海南会馆向省慈善总会捐款人民币50万元。图为潘家海会长(左四)出席捐赠仪式



“微笑使者”送来欢乐

  在潘家海身上,我们看到了虽出生于异乡,却有着一颗无比浓厚故乡情的赤子心。此外,让我们更为之感动的是,他身上还挂有一个格外暖心的标签——“微笑使者”。而在这位微笑使者的背后,是一支被荣称为微笑工程的新加坡海南会馆唇腭裂义诊团队。

  成立义诊团队的契机,是因为海南会馆中的一位理事郑心德先生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唇腭裂,前后经历了十五六年的治疗,郑心德作为父亲置身其中感触极深,于是便提出建议,希望海南会馆能够协助在海南拥有同样疾病困扰的乡亲,治疗唇腭裂。

  郑心德的提议得到了包括潘家海在内新加坡海南会馆的支持,于是,义诊团队就在这么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下成立了。义诊团队成立至今已经进入了第九个年头,累计实施唇腭裂整形手术230例,义诊人数逾千人次,改变了许多唇腭裂患者的人生,也让众多患者家庭重获了欢笑。

  更为贴心的是,患者不仅能够接受免费的治疗,还会得到适当的救济。潘家海说,义诊团队在做治疗的过程中了解到,这里的唇腭裂患者之所以一直没有的得到治疗,第一是因为经济上的困难,第二则是因为对唇腭裂的认知不足,他们对唇腭裂的情况都不太了解。有些患者因为家境困难,治疗期间都不吃饭,了解了情况之后,义诊团队当场就给每位患者发了200元补贴。

  义诊团队中的医生说:“看到大家说话有了进步,看到大家咬字逐渐清晰,或者能够成功地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去。我们觉得我们得到的比他们得到的还要多,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唇腭裂患者还有他们的家人,给他们带来希望。”

  义诊团成员的义举、他们的善念,他们高超的医术,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2012年海南省侨联分别给新加坡海南会馆和义诊团队颁发了情系桑梓贡献奖和爱心奉献奖。

  他们在背后默默地付出,也许是我们无法想象出来的,但那一张张被治愈的唇腭裂患者幸福的笑脸,就是最好的见证。

  海南微笑工程,能够持续不断地为海南省唇腭裂患者提供服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到海南省侨联、澄迈县委县政府、新加坡海南会馆和本地热心人士的信赖和支持,当然更少不了一群仁心仁术的医生和医务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多年来,为了组织这个活动奔走操劳的潘家海说,“这个活动逐渐地让大家对唇腭裂有了一个认识。而且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修复的工作,我们也希望,能够把这门技术跟唇腭裂治疗的管理理念,传授给我们海南本土的医生。让这里的唇腭裂患者从今往后能够得到更便利、更有效、更及时的治疗。”

  2017年1月13日晚,在“感动海南”2016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新加坡义诊团以其“仁爱八方”的优秀品质,光荣当选“感动海南”2016十大年度人物。海路万里,隔不断华夏血脉;身居异乡,改不了浓浓乡音。义诊团队远道而来,针飞线舞间,修补了破碎的心,换来最灿烂的笑容。世间一切,都抵不过这一张张笑脸,这是医者仁心,最美的礼赞,也是海外赤子,最深的乡情。


献策海南寄托乡思

  因为从事侨务工作,近十年来,潘家海每年都回海南数次,亲眼见证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2016年6月25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迎来火箭首飞。6月24日下午,文昌迎回了她的“老故人”,20多位华侨华人为了能亲眼见证家乡这一成就,不远万里回到了家乡文昌,而年已58岁的潘家海便是其中一员。

  潘家海说,“航天城的建设,火箭的发射对文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海南大力推广发展旅游业,文昌航天游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海口侨联02-7省.jpg

2010年,潘家海会长率团参加“情系椰城——纪念中国新加坡建交20周年文化艺术交流演出”活动


  海南岛与新加坡都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21世纪海上丝路倡议的发布,为两地经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潘家海认为,海南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径一以贯之,才有希望吸引到相应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实现产业的壮大。同时,还要注意给投资者足够的发展空间,保护好他们的合理收益,这样才能给其他潜在投资者以信心,继而跟进对海南的投资。

  “投资者到了海口一下飞机,有时没有廊桥,必须坐摆渡车,这样就很影响对海南投资环境的第一印象。”潘家海举例想说明投资环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细节。他认为,执行力既是海南与新加坡存在的一个差距,也是解决海南许多发展问题的一把钥匙。

  借着21世纪海上丝路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海南会馆将加大与中国特别是与海南的经济联系,建立属于海南族群的商联会,架起一条经济的桥梁,“利用新加坡海南籍人士的人脉、资源、资金等多方面优势,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潘家海对这项重大倡议的前景充满期待。

  谈到今天和昔日家乡的变化时,潘家海直言:“城市和乡村的变化都比较大,但是也是有些感到比较可惜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乡村跟以前也不一样了,现在的乡村失去了以前朴素的生活,现在是以经济挂帅的社会现状,所以感觉上乡村的情谊和朴素的感觉已经逐渐的失去了,这个是比较可惜的。”

       回望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两代人在异国他乡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终于创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园,而不管身居何处,故乡的一草一木永远是海外赤子思念的源头,这样的情怀,在悬挂于新加坡海南会馆的楹联上有着生动的写照,这就是“海籍南征家狮岛,南居北望念珠崖”。


上一篇 下一篇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所有:新侨网 (海南南华时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文坛路2号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行政大楼7楼(省侨联内) 邮箱:qiao8@163.com

电话:0898-66275536 传真:0898-66275536

备案/许可证编号:琼ICP备190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