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页 > 南华时刊 > 2022年第11月刊

美丽狮城的“海南风景线”

日期: 2022-12-28 16:01:06  来源: 《南华时刊》  

文/海天


编者按:

  历经百年沧桑,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乡亲,秉承了勤劳智慧、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举目无亲的新加坡,开创了一番骄人的业绩。他们以其敦厚、敛朴、重乡情的美德,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一片立足之地,不少人还在工商、教育、科技、文艺和政治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新加坡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尊敬。

  由海南省侨办主办、《南华时刊》采编的专栏《中国心·海南情——琼属华侨系列报道》,本期推出《美丽狮城的“海南风景线”》,向广大读者讲述新加坡海南侨胞的赤子之心和精彩人生——


20221201.jpg



  美丽的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华人、马来西亚人、印度裔等组成了这个国家的多元文化。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华人,显示出这个国家氛围浓厚的中国文化。

  20世纪初,海南掀起了新一轮“下南洋”的热潮,一批又一批的海南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从踏上这块陌生土地的那一刻起,大多数海南人为了谋生,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社会底层干着又脏又累的活。稍有积蓄后,他们便开起面包店、西饼店、咖啡店……从事服务业,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海南人传统上是非常重视文化与教育的。当一部分海南人在商场驰骋时,另一部分海南人站稳脚跟后,开始积极投身文化教育事业。如海南人创办的育英中学、培群学校,一直发展到现在,在百年历程中培养了大批人才。吴德耀教授、陈川炳博士、韩槐准先生等杰出的海南人,已经成为国际著名学者专家,名列史册;更有一大批教授、编辑、医生、律师、工程师、作家、音乐家、书画家、艺术家等,他们出类拔萃,享誉狮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被誉为“海南一代哲人”的吴德耀,是国际学术界知名人士,新加坡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不平凡的一生,为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培养了数代精英,为“文化中国”孕育了千百学子,在东亚、东南亚和欧美各地弘扬华夏文明和儒学思想,在华人世界赢得了尊重。


年轻时的吴德耀和母亲合影.jpg

年轻时的吴德耀和母亲合影


  1916年,吴德耀出生于文昌迈号镇青园村的一个清贫私塾之家。9岁那年,失去父亲的吴德耀被母亲送往槟城的伯父家。在英华学校和钟灵中学接受英文教育。中学毕业后,1940年回到祖国,进入金陵大学攻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前往美国深造。1942年,吴德耀考取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成为马来亚留学生荣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首位学者。1966年,他又获美国翰牟敦大学荣誉博士。

  20世纪40年代,吴德耀曾任职于联合国,并参与“世界人权宣言”起草工作,这也是唯一参与这项工作的华裔人士。1951年,吴德耀和方卫廉教授受马来亚政府邀请,前往考察华文教育,出版了著名的《方吴报告书》。该报告书赞成种族儿童多学语言,即使三种也不多。他们相信,华人一定会反对忽略自己母语的学习。这份报告书对于华文教育的评语中肯,为争取华文应有的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仍影响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

  1954年,吴德耀应聘赴台协助开办东海大学,并担任政治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两年后出任该校校长,直到1971年退休。他担任校长长达15年,这在中国台湾的教育史上也是少有的。由于他对东海大学建树良多,获得了各界好评。

  1971年,吴德耀接受新加坡大学政治学教授兼政治系主任的任职,举家来到新加坡。1975年至1980年在南洋大学先后任政治行政系教授、研究院院长、南洋大学校长。1980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教授,退休后兼任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成为新加坡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设计者。


詹道存使南洋理工大学拥有“最美丽的校园”的美称.jpg

詹道存使南洋理工大学拥有“最美丽的校园”的美称


  吴德耀非常重视中华文化与传统习俗。他精通中西文化传统,学问渊博,从教育工作退休后,又致力于儒学研究,为阐释儒学、宏扬儒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新加坡的儒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新加坡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设计者。

  吴德耀非常热心新加坡海南人的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十分重视宗亲情谊。他担任新加坡海南会馆及琼州吴氏公务顾问,经常受邀参加各项活动。1992年,他回到海南出席第一届海南学学术研讨会,并考察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返回新加坡后,他大力倡议设立一项海南文教基金,以促进与新加坡与海南的文化教育交流。


詹道存教授.JPG

詹道存教授


  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曾给予吴德耀高度称赞,称誉他是“新加坡圣人”。新加坡海南会馆为了纪念他,特设立“吴德耀教授奖学金”,同时出版了《海南一代哲人——吴德耀教授纪念专刊》,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位海南先贤。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华人海外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南洋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已成为新加坡两所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之一,也是全球顶级大学之一。祖籍海南文昌的詹道存,为该校的建立和发展厥功至伟。

  1939年6月17日,詹道存生于新加坡。196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荣获流体力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教育生涯始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曾晋升为该校工程学院院长。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学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学院,詹道存出任创校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南洋理工学院成立了3个工程学院和创新中心等,并首次为本科生提供到企业实习半年的机会。

  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与国立教育学院合并重组,发展为现今的南洋理工大学,詹道存继续担任校长职务,直到2002年12月卸任。在担任校长的22年间,詹道存把南洋理工大学创建成为一所世界知名大学,在世界理工大学排名榜中名列前茅,并使学生成为最受雇主欢迎的雇员。2001年,他完成南洋大学教育基金筹款5亿元的目标。他同时监督校园所有新建筑物的建设工程,使南洋理工大学拥有“最美丽校园”的美称。

  詹道存对新加坡高等教育贡献巨大。新加坡的6所公立大学,他参与创办了3所: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跃大学。他也曾担任新加坡管理学院的校长兼董事会主席,直到2014年卸任。

  除了致力于学术和教学工作,詹道存还是新加坡实业界的活跃人物。他先后担任着几家大公司董事会的成员,其中包括威尔尼兄弟集团、凯佩尔公司、纳塔钢铁集团以及新加坡大众高速交通有限公司。他还担任过新加坡全国工程师协会主席,并活跃于新

加坡交响乐团和陈振传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

  詹道存还担任新加坡经济计划委员会委员、建筑行业发展委员会委员、设计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管理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国际贸易委员会委员、总统委员会等职。他对新加坡社会经济众多领域作出了贡献,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和基础建设、公司治理、工业转型、国防、交通、品质管理、媒体、社会公益和文化等。

  鉴于詹道存对社会的特殊贡献,2003年,新加坡政府给他颁发了殊功勋章。


  在新加坡的文化界,有一位声名远扬的传奇式人物,他就是从橡胶工到陶瓷研究专家的韩槐准。

  1892年,韩槐准出生在海南文昌的凤鸣村,家庭虽不富裕,但他自幼好学,兴趣广泛。1913年,21岁的韩槐准从县学堂毕业后,开办了一家染坊,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下了债务。为了谋生,1915年,他漂洋过海,前往南洋。

  初到南洋,韩槐准在一家橡胶园当记账员。他发现割胶工人薪水更高,于是学习了割胶技术,清晨割胶,白天记账。凭借一身闯劲,他渐渐有了积蓄,还清了老家的债务。不久,韩槐准用积蓄入股新加坡一家药房,与海南同乡符致逢合伙经营。他在药房干起繁杂的配药工作,有空就刻苦学习药物学和化学知识。一番奋斗,药房经营顺利,自制的西药还远销东南亚各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槐准发现中国古外销瓷正遭遇不断流失的境况,这引起他的担忧和关注,他将注意力投向这个方向。工作之余,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还借出差之便在东南亚各国奔走搜集古外销瓷,进行研究工作。1940年代开始,韩槐准陆续发表《紫矿之研究:古代南洋贡入及输入物品之一》《琉璃珠及瓷珠之研究》等重要学术论文,还将瓷器和考古方面的研究心得凝聚于《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出版。1952年,他经新加坡莱佛士博物院院长大力推荐,破格加入海外历史最悠久的伦敦东方陶瓷学会。

  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的面貌和祖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让韩槐准决定举家返国。他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产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把长期历尽艰辛收藏的几百件瓷器装箱运至北京,悉数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的100余件外销瓷精品大大充实了故宫博物院外销瓷品馆藏。


20221201 2.JPG


韩槐准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几百箱瓷器,大大充实了外销瓷品馆藏


  1962年,古稀之龄的韩槐准不顾亲友劝阻返回祖国,结束了47载的南洋飘零。故宫博物院聘请他为瓷器研究顾问,又经周恩来总理签署聘为文史研究馆馆员,继续在研究的道路上行走不止,直至1970年病逝。对于他的一生,著名侨史学者许云樵写道:“南洋有数不清的百万富翁,都是赤手空拳发迹起来的,但从一个略识之无的胶工,一跃而成为博学多闻的考古学家,古往今来,在东南亚千余万华人中,惟韩先生一人而已。”

  

  在新加坡,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用50多年的时间推广华语戏剧,还成立了新加坡第一个相声艺术团体,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大为传播。他就是韩劳达。

  韩劳达原名韩永元,祖籍海南文昌的潭北村,1947年出生于新加坡,是第二代移民。在戏剧界和相声界,他以“谭天”为笔名,后以“韩劳达”广为人知。韩劳达的这个名字有两个含义,一是他为家中孩子的老三,“劳达”是海南话老三的谐音,二是寓含“劳而达之”之意。这也是他一生辛勤奋斗的真实写照。

  1962年,上了中学的韩劳达进入中正戏剧会,开始接受戏剧启蒙。3年时间对他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奠定了他的人生之路。中学毕业后,他参加师资训练学院获教育文凭后,任华文老师。1970年,他进入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戏剧班,从此利用业余时间探索戏剧艺术。1972年,他创作的第一部朗诵剧《走出牢房的人》公演。


韩劳达.jpg

韩劳达把中国传统艺术移植新加坡


  韩劳达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是1973年创作的相声处女作《送票》。当时,有一位做海员的朋友给他带回了一盘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的《友谊颂》,这盘磁带为他打开了一道充满魅力的艺术之门,让他深受启发。《送票》演出后大获成功,从新加坡演到马来西亚南北城镇。从此,韩劳达在戏剧领域和相声界开启了艺术新天地。

  1979年,韩劳达撰写了介绍相声特点的文章,被收录在《关于相声》,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1982 年他创作了话剧《金银花》,1984年创作了话剧《门》《乌拉世界》。同年又出版了《谭天相声集》。

  1985年,韩劳达在新加坡推广相声之事,被马季得知,虽然素昧平生,但马季却托人给韩劳达送了一本《相声艺术漫谈》,鼓励他继续相声创作,这让他备受鼓舞。

  1986年,韩劳达出版《劳达剧作》,同年创作并导演《五个天平座》,还创立了新加坡第一个相声艺术团体——新风相声学会。

  1988年,马季在马来西亚演出,韩劳达慕名前往。演出结束后,马季盛情邀请韩劳达一起研究自己的新创作,一直聊到深夜。马季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但依然坚持到海外推广相声艺术,登台演出。这种对艺术的奉献精神让韩劳达非常感动,让他有了一种推动华族文化的使命感。

  凭借与马季的深厚私交,韩劳达后来结识了姜昆、唐杰忠、李金斗等相声名家。他从中国相声中汲取艺术灵感,并把相声艺术更广泛地推广到新加坡。他长年笔耕,写了很多相声段子,成为新加坡相声的高产作家,其作品经常在新加坡相声比赛中夺魁。他还积极邀请中国相声大师到新加坡演出交流,推动了新加坡相声艺术的发展。

  1991年,韩劳达荣获新加坡国家级奖项——新加坡文化奖。这个奖项充分肯定他在戏剧领域作出的贡献,也让他更有信心坚持艺术创作之路。2015年,韩劳达创作的相声剧《狮城悬案》上演,在新加坡掀起一波热潮。2017年,韩劳达荣获新加坡华族文化奖,成为首位华族文化贡献奖得主。这两个重量级大奖,就是新加坡政府对他艺术造诣的充分肯定。

  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韩劳达把中国传统艺术移植海外,使之枝繁叶茂,功不可没。翻开他的剧本、相声、随笔集,就如翻开他的人生篇章。这一本本集册记录他的所思所想,记录他对人生的理解,记录他对艺术的追求……2020年7月,海口电视台《海南华侨》栏目播出了韩劳达的专访,感动了椰岛的观众。

  

  被称为新加坡国宝级画家的曾庆昌,是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他是新加坡钱币设计者之一,是新加坡国花胡姬花图案的设计者,同样,他也是海南人的骄傲。

  1944年,曾庆昌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他的童年是在海南琼海的一个小村庄度过的。1957年,他随父母由吉隆坡迁居到新加坡,从此在这个南洋海岛定居下来。

  从小喜爱画画的他,念完中学后,便考入了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1966年,曾庆昌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他远赴沙特阿拉伯从事专业美术工作。他在一项由沙特美国银行主办的银行新标志设计竞赛中获得大奖,因此名声大振。当时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对此作了大幅报道:“一位年轻艺术家的设计,提高了新加坡艺术家的国际声誉。”

  1970年,新加坡政府征集钱币图案,曾庆昌从几百名画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新加坡钱币设计者之一。1980年,曾庆昌回到新加坡后,辞去一切工作,专心作画。他创作了一批有着浓郁阿拉伯风情风貌的水彩画。作品展出后,引起了新加坡美术界的关注和热议。

  曾庆昌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性大展,在多国多地做过巡回个展,荣获了许多奖项,作品还被多个国家的艺术馆、博物院永久收藏。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先生对他的艺术成就十分地称赞,并多次将他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胡姬花是新加坡的国花。1989年10月,曾庆昌创作的胡姬花图案被新加坡政府指定为国花服装图案,并在全国宣传推广,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王鼎昌亲自为他颁奖。


胡姬花一一新加坡的国花.jpg

胡姬花———新加坡的国花


  “中国赋予我创作灵感,或许因为我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属于中国,所以我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曾庆昌曾经这样说。这些年来,曾庆昌愈发眷恋起中国、眷恋着故乡。故乡在他心里,不仅仅是海南岛上的那个小村庄,还有长江、黄河……他不停地在新疆、四川、云南、湖南等地行走,创作了一大批艺术作品。《丝绸之路》系列、《黄土高坡》系列,还有《九寨沟》系列、《张家界》系列,等等。这些画题材新颖,意境高远。

  现在,除了经常组织中国画家赴东南亚举办画展,交流作画技巧,曾庆昌更多的时间是待在中国采风写生、讲学交流,他用画笔向世界展示着美丽的中国,推动更多的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拼搏,在新加坡的海南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商业、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不同领域,大显身手,为新加坡作出了杰出贡献,改变了新加坡的社会面貌,也见证和分享了新加坡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他们也成为中新两国之间友谊的桥梁和文化交流的推手。

  其实,享誉狮城的海南人,还有很多很多。无论多少笔墨,也叙述不完杰出的人物;无论如何妙笔生花,也描写不尽他们人生的精彩。山海虽远,桑梓情深。在海南国际自贸港建设中,更多的新加坡海南乡亲正在国际舞台上,不遗余力地推介和宣传海南,成为海南的“宣传员”和“招商员”,他们将在海南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所有:新侨网 (海南南华时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文坛路2号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行政大楼7楼(省侨联内) 邮箱:qiao8@163.com

电话:0898-66275536 传真:0898-66275536

备案/许可证编号:琼ICP备190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