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页 > 南华时刊 > 2020年第10月刊

“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

日期: 2020-12-10 09:00:10  来源: 《南华时刊》  

文/本刊记者 杨丹


  10月13日下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公园开埠区,走进侨批文物馆,重点了解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006.jpg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视察足迹,海南省侨联调研组参观汕头侨批文物馆  海声 摄


  侨批,简称“批”,俗称“蕃批”“银信”,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及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传载体,广泛布在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侨乡,潮汕方言中将“信”称之为“批”。一张张侨批,带着侨胞浓浓的乡愁、对家乡的美好祝愿,成为侨乡文化的独特风景线。2013年6月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005.jpg

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和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图为汕头侨批文物馆外景  海声 摄


  作为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馆藏了约12万封侨批,开馆16年来,为大众了解那段老一辈潮汕侨胞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提供了一个绝佳窗口。

  海南省档案馆内收藏着一批从南洋寄回海南的侨批,除此之外,海南侨批主要还收藏于海南省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家手中。一张1928年从新加坡寄往文昌的侨批,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海南侨批。


IMG02.jpg

东南亚代表特性的侨批


  10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海南人到东南亚谋生。在海内外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华侨从海外往家里汇款和写信,只能经由“水客”“客头”和一些民间侨批馆来递送。

  几张漂洋过海的纸张,不仅写满着他们的近况,也带着他们的思念,是与侨乡、侨眷之间重要的“生命线”。一份侨批,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两个城市之间便有了连接。

  到民国期间,在国内外侨胞、侨眷较为集中的市、镇开始对口设立接收、解付侨汇的固定机构,定点挂出牌号,经营侨汇业务。

  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琼州第一家侨批局在海口设立。海口市是海南岛国外侨批汇款转递的枢纽,大多数侨批都经过海口的侨批局转到文昌、琼海、万宁等县的侨批局或代理店。侨批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泛黄的侨批不止写满了思乡的情绪,也记录下南洋的奋斗史,史料价值丰富,不仅反映出琼侨在海外艰苦创业、拼搏,始终心系家乡、亲人的感情,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华侨华人与家乡之间紧密的人文交流。

  侨批包含了许多对家人的感情。海外华侨华人会在信中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问起家中的状况、亲人是否安好,却很少提及自己在外的劳苦。“分别以后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面,很是挂念,在外面身体平安、工作照常,请不用担心……附三十大元你应家之用。”“祖母、母亲二老大人下:儿现时在吡叻坡顺茂行中,微躯粗安,不须介意。况此际暂‘新客’,百凡生疏,未得微利,先借英良二贰元寄邱铜夏带回……”侨批内容相差无几,除华人初到海外谋生艰难、挂念故乡亲人之外,也有放不下家中幼小的谆谆教诲:“刻下正是汝兄弟用功求学之时,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汝专心求进,毋负余之所望,是祷。”

  国内侨眷在收到侨批的时候,一般都会欣喜万分。他们因为家人不在家而泛起的担忧因为侨批而宽慰下来。诗人张华云就曾咏:“褡裢长伞到寒家,饭菜报知五谷爷。”讲述的就是侨眷在收到侨批的时候好像过节的场景。


DSC_5885.jpg

汕头侨批文物馆陈列的侨批史上最长信  海声 摄


  华侨对中华传统节日尤为看重。每年春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对海南的汇款明显增多。祖籍文昌的泰国华侨林鸿鹏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在海南过春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临近春节,他对家的想念就越发浓烈。“我开公司赚到钱以后,每年过年都会寄钱回老家。”他说。

  文昌市公坡镇的韩素珍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收到舅舅从新加坡寄回的20新币。这笔钱不是通过银行汇兑,而是通过亲戚带回的。舅舅过年寄钱回家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20多年,虽然他年岁已高对很多事都记不太清了,但他始终记得老家的亲人,记得寄钱回家的时候叮嘱过年要吃好点。

  “妆次不通闻迅已经有四年矣,自从日军进军新加坡,各地强杀抢掠无所不存,民不安居,我等幸得虎口余生,庆获安全。今我兄弟二人做什贷生意以谋糊口。虽太平景章,但生机萧条,大不如前。”海口骑楼老街研究会秘书长刘涛所收藏的这件由新加坡寄回国的侨批,把记忆拉回上世纪四十年代。

  刘涛是为了修缮骑楼老街才开始收藏侨批的。这些现如今已经发黄的侨批,每一封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每当刘涛小心翻阅时,总能看到海外华侨移民的奋斗故事、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


IMG05.jpg

新加坡寄抵海南文昌侨批


  光绪年间,海口的张运吉、张远显,文昌的庄家就、定安的陈寿卿等水客就以传递侨批为职业,他们是早期的海南侨批业者。到民国期间,随着南洋经济发展,侨居的人数不断增多,于是华侨通讯的业务也不断增加。随即“水客”之间联合起来,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侨批馆。侨批馆既能传递信件,也能办理收付款的金融汇兑。

  刘涛在整理收集到的侨批时发现,海口侨批业务可谓是波折坎坷。1882年,琼州第一家经营侨批业务的民间机构侨批局在海口设立。侨批局多时比街上的米铺都多,少时整条街都找不到一家。多数侨批都要经过海口,再转到文昌、琼海等市县的侨批局。

  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则是海口侨批业的全盛时期。那时候在海口街头,共有55家侨批局,其中有些银铺、旅店也兼营侨汇业务。1925年,“泰昌隆”侨批局成立。据传闻,南洋客回到海口时,如果被车夫听出是文昌口音,就会被拉到“泰昌隆”。因为“泰昌隆”的老板就是文昌人。

  刘涛还收藏了一本账簿,里面记载了老商号“阜成丰信局”1960年到1963年收到和寄出的侨批。“阜成丰”是越南文昌籍华侨谢肖珊创建的,对于海外琼侨来说,是值得信赖的家人。

  只是后来有些侨批局因匪患频繁、累受抢劫破产,有些因为滥发兑换券而丢了信誉,更有甚利用时间差拿着侨汇款去黑市炒外汇结果钱赔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仅靠民间的侨批局已经无法满足侨汇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针对国外势力禁止华侨汇款、海外批局受限制的不利局面,为了争取更多侨汇,支援祖国建设成了海内外华侨华人、侨眷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国家决定取消私营侨汇业。1976年,侨批业并入银行系统。自此,延续百年的侨批业在海口彻底消失了。


骑楼老街.jpg

海口市中山路骑楼老街上曾有许多家侨批局


  海南省档案馆近年来征集到的300多件侨批都来自于文昌民间收藏家。在珍贵的侨批档案中,其中一些样式和内容都与其他不同。有印制方形框、竖排格式间直条纹、版首印有“抗日笺”,有信笺右边印有“同胞速起,抗日救国”文字,此外还有各种样式的“救国英雄”笺。这些特殊的侨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华侨寄给家乡的信笺。

  批既为家书,里面所写内容自然也多是谈论家事,在不同的时间段所表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战争动乱、兵荒马乱的年代,侨批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侨批还体现了侨胞对祖国、家乡的拳拳赤子心。华侨都非常热爱祖国和家乡,即使经济不怎么宽裕,也会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建设。陈继齐拿出一封印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专用章的侨批,这是一封当时琼籍华侨捐款的凭证。

  烽火连天的年月,与家人天各一方,全凭一封封侨批弥补心中缺憾。在抗战期间,一些华侨寄给家乡的信封、信笺上,都印着宣传抗日的内容,有文字有图案,被称为“抗日笺”。除了信笺上印制的宣传内容,广大侨胞在心中发自内心的真实言语,更让人感受到当国家危难之时,海外华侨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卢沟桥事变后,旅居菲律宾的华侨林助成寄给安溪老家的母亲的侨批,谈得更多的是国事。在信中,他密切关注卢沟桥事变后的事态发展,还会写些自己的见解。他还写道,为了民族的存亡和保全国土完整,应当上下团结一致。同时,他预感到随着战争爆发、港口封锁,船只禁止往来之后通信将会断绝,于是他特意多寄些钱给母亲,同时他也写道:“能为抗战捐款是件乐事”。

  海关繁杂、处处刁难,华侨旅居海外的生活也收到影响。但旅居菲律宾的华侨康起图寄给泉州的妻子的侨批中,仍提及遇政府募捐抗战经费时,“多出一点亦无问题”。他表示现在国家正遭遇劫难,鼓励妻子积极支持抗战。短短几行字,将一位华侨的深明大义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侨批不难发现,身处国外的华侨身上保存着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是侨批文化蕴藏的精神内涵,侨胞以侨批的形式,体现爱国爱乡的深沉情怀。无论是哪一个时期,海外华侨华人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全球各地以各种方式参与祖国建设。从最早的侨批,到改革开放40年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向国内公益事业的捐赠累计已超过1000亿人民币。海外侨胞时刻不忘祖国、不忘祖籍,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


IMG04.jpg


  从1971年泉州安海设立第一间侨批局,到1976年正式并入中国银行,近百年间侨批已经成为海外华侨与侨眷之间重要的情感纽带,造就了侨乡独特的侨批文化。侨批业本身就具有跨越地域性的特性,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侨批渐渐被人们遗忘,但侨批借助血缘和地缘所构建的社会纽带,仍记录着华侨移民史、创业史,也是那个年代金融、邮寄历史的重要见证。

  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记录着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不忘根本、对家乡无限眷恋的重要体现。侨批是海外侨胞和家乡侨眷维系感情的纽带,也是华侨对家庭的承诺。

  一封封泛黄的侨批,叙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记录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侨乡的历史变迁。


上一篇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所有:新侨网 (海南南华时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文坛路2号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行政大楼7楼(省侨联内) 邮箱:qiao8@163.com

电话:0898-66275536 传真:0898-66275536

备案/许可证编号:琼ICP备19005267号